本书是西方理论史上部关于主题分析的专著,共包括三个部分。部分以详实的作品分析论证了作品中主题的同一性问题,提出“所有的主题都是个主题的变体”的观点;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主题的理论阐述,作者特别强调论述了主题过程与音乐曲式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则完整地介绍了主题原则的范围和意义,以及在现代音乐发展中它所扮演的角色。在音乐文本方面,莱蒂主要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曼、勋伯格等古典-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初期的作品为例,通过骨干音的甄别、筛选、变化以及不同主题之间的整体比较,向读者一步步展示了他在此方面的论证。
鲁道夫·莱蒂,音乐理论家、钢琴家、作曲家,萨尔斯堡音乐节的发起人之一,先后出版《音乐中主题的过程》《调性—无调性—泛调性》《贝多芬奏鸣曲中主题的模式》。
鲁 立,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湖州市音声资源数据挖掘与智能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方向负责人,从事中外音乐分析、分析方法论研究等方面工作。
陈鸿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外音乐理论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导论 “主题”的概念: 理解音乐艺术的一个基本元素
部分 主题的同质性及变形
章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设计
第二章 舒曼的《童年情景》: 一种“主题变奏”
第三章 历史的起源: 模仿、变奏、变形
第四章 变形的各种类型
第二部分 主题的过程及曲式问题
第五章 音乐中两种建构曲式的力量
第六章 主题的演化和主题的解决
第七章 结构一致性的特定做法
第八章 主题的调关系
第三部分 评价及更广阔的前景
第九章 主题的过程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
第十章 主题原则的根和完善
第十一章 主题原则的兴盛和消解
第十二章 一些关于主题过程本质及范围的后思考
索引
译后记
西方近代音乐史上第壹本致力于主题分析的专著
该书在今天的音乐理论学习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由有二:,“主题”作为音乐作品中稳固的形象化代表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是学者们研究一部作品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第二,本书作为部引发广泛讨论并传播至美洲、欧洲、亚洲的主题研究专著天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中所蕴含的莱蒂的观点及他所阐述的分析技法时至今日依然受到年轻学者的关注,成为他们在主题研究方面的一本教材。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email protected]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